焕然一新!城隍庙修缮工程通过专家验收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近日,扬州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市级文保单位城隍庙的修缮工程进行验收,经专家组评估后,予以验收通过。这里曾是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衙署的所在地,却只余一座清代修建的大殿,这座古建筑在历经风雨之后,终于得以重新焕发光彩。
修缮前后对比
历史沿革
曾作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衙署
位于平山乡堡城村十字街东北侧的城隍庙,始建于隋代,唐代为大都督府署所,清光绪年间重修未复旧观。
城隍庙初时规模较大,有大殿、配殿、楼阁、客堂和其它配房,相传原有房屋九十九间半。大殿前后植有四棵银杏树,四周围墙高砌。隋炀帝下扬州时,曾有嫔妃、美人住此。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时,设立扬州大都督府,这里为扬州大都督府(帅衙)署所。
唐以后,城隍庙几经战火焚毁,又几度募资修复。清嘉庆十二年(1807),将象鼻桥旁己废圮的两根“将军柱”(高2米多,直径0.5米,身为八角形,下为扁鼓形旗杆座)移至庙前,以存古迹。江浙巡抚阮元为之撰文勒石,以记其事。清咸丰年间,庙宇再次毁于战火。虽经光绪年间再度募资重建,规模终究未能复原。后又因年久失修,庙房逐渐破败,仅剩西部四座各四间的庙房尚完好。院内东、西各有一棵银杏树,庙内供奉火神、眼神、痧神、痘神、送子娘娘、催生娘娘、雷公等神像。
民国十一年(1922),经僧人满道化缘筹资,重修五楹大殿。后来,僧人觉恨又募建大殿东南的僧房6间。
抗日战争时,日寇占领扬州后,在庙的四周筑起四座碉堡。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3月,僧人陆续离寺,当地人利用该庙的房屋开办堡城小学,拆除佛像。
1982年,扬州市政府将城隍庙楠木大殿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维修。
2001年1月,大殿前立“扬州大都督府 淮南节度使 衙署”遗址石碑。
历经风雨
受损严重,修缮迫在眉睫
岁月变迁,曾经风光的城隍庙仅剩下一座大殿。
这间大殿建于清代,座北朝南,面阔五间18.2米,进深九檩10.2米,硬山顶。墙体为青砖。建筑具有典型的扬州清代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与建筑技艺。对于研究扬州宗教建筑变迁过程,阐释这一时期的文化和技术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受到雨水侵蚀、自然风化的影响,大殿的修缮迫在眉睫。
2020年,我市启动对城隍庙的修缮工作。
当时,建筑本体保存状况差,总体形制残缺,结构不稳固。在建筑外墙中,东西山墙及北墙为扬州传统青砖砌筑,内墙有局部红砖墙,为近代使用中增加,水平结构稳定性差。瓦片保存状况差,建筑原屋面防水层失效,渗漏严重,而且,木椽、旺砖已长霉斑。建筑的木构架损毁严重,木柱出现倾斜,梁的自然风雨腐蚀较严重,木柱、木梁、檩条等木构件均有严重的漆面剥落。其南面五间的原物应为木门窗,但是近代使用中,木门窗被拆毁,改为了砖墙。
根据现场勘查情况,修缮单位认为,保护本体受损严重,应当采用瓦望落地、打牮拨正的修缮方案,保存原始构建,保存原形制,利用原建筑可用构件,有根据地进行补砌、复原,对损坏严重的构件进行更替。
重放光彩
不落架大修,楠木保持本色
城隍庙修缮工程已完成,日前,扬州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前往实地验收。
修缮一新的城隍庙大殿已重现了往日光辉,墙体、屋面、地面、木结构均被清理干净,并完成了修补、替换、粉刷等工作,门窗也被替换成了木质门窗,古色古香。
修缮前后对比
在大殿内部,原有的楠木梁被完整保留下来,与其它被粉刷一新的木结构稍显得有些不同。据施工方介绍,修缮时,因为原有的木结构损坏比较严重,所以修缮时全部进行了粉刷,但是这两处楠木却保持了原样,“楠木因为要保持它的本色,所以没有粉刷油漆。”验收现场,专家提出,在全部出新的木结构中,楠木部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优化,施工方表示将立即着手实施。
因大殿南侧的厂房正在施工,现场稍显杂乱。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将对城隍庙大殿周围的环境进行提升改造。
修缮前后对比
大殿门口,“扬州大都督府 淮南节度使 衙署”的遗址石碑仍在。碑文对扬州大都督府和淮南节度使进行介绍,同时,对于历任官员也进行了简要的梳理。
扬州文史学者巫晨在城隍庙修缮前曾去探访过,他介绍,“扬州大都督府的首长通常由皇家宗室里的王爷担任,实际处理事务的是大都督府长史,而长史后来基本上都担任淮南节度使。所以这里挂‘扬州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衙署’两块牌子。”
巫晨介绍,淮南节度使衙门内设若干职衔,比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就是杜牧写给他从前在淮南节度使衙门供职的同僚韩绰的,韩绰时任判官,杜牧曾任掌书记。
来源:扬州发布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