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保护!扬州市中心这个地方不拆了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对扬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与珍惜,早已写进了每个扬州人的基因里。9月26日,是扬州第五个古城保护日,设立古城保护日的城市不在少数,但扬州却是为数不多为古城保护出台地方性法规的城市。
在这部《扬州古城保护条例》中,划分出了18.25平方千米的扬州古城,以及最核心的5.09平方千米的明清历史城区。
不会被拆除的城市一隅
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日新月异,多少建筑、街道早已随着岁月更迭消失在了时间里。在扬州城市的最核心,却有5.09平方千米的地区被永久保护,它东至古运河、南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城河,这一块围合区域就是扬州的明清历史城区。
这里不会被拆除,也不会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这片街道我们继承于前人,也将留予子孙,在城市的车马喧嚣中,留这一处地方,让它无惧于时间的流逝,就此凝固住过去、现在、未来。
扬州明清历史城区里的仁丰里
大多数城市里,老城区的居民想要改善生活都寄希望于拆迁改造,但在扬州老城区的居民对于拆迁总是有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绪。旅居北京的陈先生至今仍在仁丰里有一套老宅,得知自己家不会被拆迁,他心里没有遗憾,甚至还有些安慰。他说,他至今都常回忆起自己在老宅的枇杷树下陪奶奶一起乘凉的情景,蝉鸣、星夜、明月皎洁……虽然,很多人和事都回不去、见不到,但老宅在,根就还在。
如今的仁丰里,也保持着当年的模样,其格局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里坊制。
旌忠寺仍在,那是隋唐时期梁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写《文选》的文选楼遗址所在地,扬州的文脉绵延至今。
阮元家庙仍在,就是那个清代的“三朝阁老,九省疆臣”清太傅阮元家的家庙。
曹李巷仍在,就是那个隋唐时期中国文选学创始人曹宪、李善居住过的地方。
仁丰里的大街小巷仍在,哪怕像陈先生那样旅居外地多年,回来一定也能找到奶奶牵着他手走过的小巷。
上百处文保遗存的扬州古城
在整个扬州古城中,不仅有民居、有街道,还有着更多大家耳熟能详的景点和遗迹。
古城内有上百处文保遗存,隋、唐、宋、元、明、清时期较高价值的历史遗存267处,其中,高级文保单位6处、省级文保单位10处、市级文保单位114处;这里有数百条历史街巷,有地方特色鲜明的市井生活,更有跨越千年、多元传承的非遗文化,漆器、玉雕、盆景、剪纸、古琴、刺绣、灯彩、糖塑、三把刀、清曲、木偶戏等扬州传统技艺精髓,在此生生不息、延续千年。
此外,汪鲁门盐商住宅、湖北会馆、贾氏盐商住宅等也是其中的知名景点。
#汪鲁门盐商住宅位于古城区南河下的汪鲁门盐商住宅是扬州现存较大的盐商旧居,2013年,扬州完成了汪鲁门的修缮工作,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又逐步将其打造成大运河盐商文化展示馆。
#湖北会馆湖北会馆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由湖北盐商同乡会筹资创建,始建时占地千余平方米,主建筑分布在东西两个轴线上,由东、西两路组群布局,东纵轴线房屋原有前后共五进,有门厅、照厅、正厅、厢廊、后宅,西轴线住宅原有前后三进和院落。
#贾氏盐商住宅贾氏盐商住宅为清光绪年间盐商贾颂平宅地,整栋住宅坐北朝南,分为东西两条轴线,仅仅西部一边就是前后五进,虽然现在整个房屋看起来稍微有些陈旧,但依然展现出盐商大户人家的风貌和气势。
在古城保护这件事上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本地市民一直都倾心尽力这些饱含老扬州记忆的一砖一瓦,也将进一步被保护、传承、开发。
来源:名城扬州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