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式住宅,其实是这样的!

鉴墅 2018-08-16 22:31:1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鉴墅 | 第237期 文 | 远洋设计汇 中式住宅渐盛。这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力增强,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本土意识回归与文化自信。虽然时代背景不同,现在中式与传统中式存在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建造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应是一脉相承,否则DNA不对,中式也无法认这门血亲。本文意

 鉴墅 | 第237期  文 | 远洋设计汇 

中式住宅渐盛。这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力增强,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本土意识回归与文化自信。虽然时代背景不同,现在中式与传统中式存在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建造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应是一脉相承,否则DNA不对,中式也无法认这门血亲。本文意在就此进行浅谈。

壹 | 礼制思想的(伦理)秩序观

中华民族在世界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其中礼制思想功不可没。

礼制思想缘于古礼,后由儒家继承并发扬光大。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总结一下,就是:除非幻想,“非礼”的事咱不能做,看日本生活片也不行。儒学为入世、治世之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西汉时,大儒董仲舒用 “三纲五常”忽悠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被推崇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所以,儒家推行“礼制”肯定不是仅仅为了让人讲礼貌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伦理道德建立一种等级秩序,去维护政治统治与社会稳定。

“礼”的重要精神就是尚古,学习典制,以儒家“三礼”《周礼》、《礼记》与《仪礼》为基本规范。自汉朝全面复兴礼制以来,各朝各代对“礼”都非常重视,在国家规章制度中会明确相关内容,并包括城、邑、宫、室等的规划布局、等级规定与建造标准,所依循的就是《周礼·考工记》,其中大家熟悉的“匠人营国”篇也成为汉长安、汉洛阳、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这些皇城的规划原则。

在传统遗存建筑中,中国较大的豪宅—北京故宫是体现“礼制”的代表,其规划参照《周礼》、《礼记》布置,遵从“天子择中而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两宫”的天子营国之制。至于各建筑制式,如体量、屋顶、开间、进深、台阶、色彩等亦按“礼制”规定。

故宫

民居方面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其总体布置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内院的正房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房,后面罩房是女仆房及厨房、杂物间,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父权统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家庭伦理秩序的要求。

北京四合院

由礼制思想产生的传统建筑文化至今影响重大,如:中轴、对称的规划原理;核心建筑居中而设的原则;内外、主次空间的序列组合;制式化建筑的整体协调;开间、斗拱的模数思想等等。如果摒弃那些类似尊贵卑贱的封建观念,传统建筑的礼制只是一种不断发展成熟的理性秩序观。即使如今,若有人把正房或主卧让给女保姆住,也肯定会被认为不正常。只要人类社会以物质形态存在,高低上下主从的伦理秩序关系便难于完全避免。

礼制思想所产生的“礼序文化”也成为现在许多中式住宅的设计与营销理念,如泰禾院子系列,其秉持“礼序筑居”理念,继承传统门第文化,融入中式院落布局,以多重空间礼制递进,体现居住尊严与内涵。

泰禾院子

贰 |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影响之深远,以致国人无论整啥均喜以“天”为托:皇帝号称“天子”,发个指示或会议纪要需“奉天承运”;做事得“成事在天”,若侥幸成功或惨遭失败都会感叹:“天意啊”;文章讲究“浑然天成”,陆游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美妙音乐叫“天籁之音”,大美女称“美若天仙”,大才子为“天纵英才”,大才子死了则“天妒英才”……就连农民起义,都会打个“替天行道”的旗子。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源于早期人类“靠天吃饭”而对大自然的依赖,中国各家学说中均有反映,尤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影响较大。总体而言,“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天合,做事要符合天道(自然规律),但儒、道两家对“天”的理解又有不同。

 1. 儒家的“比德”与“中和” 

儒家的“天”为“伦理之天”,运用“比德”方式,将自然事物或现象与其提倡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夫玉者,君子比德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这种“比德”思想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审美与取向,在自然环境中也愿毗邻山水而居,园林中堆山理水明志趣,花木种植喜取其“德”。

另外,儒家还以“天”为喻提出“中和”思想。“中和”即中正和谐,有时与“中庸”通用。《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个人理解为:中为天下原则,和为天下规则,如果既有中正的做人原则又懂和谐的做事规则,那么天下太平各就其位,繁荣昌盛不用计生。儒家将“中和”的地位抬得很高,皇家也极为推崇,所以著名的故宫三大殿之中才会有个“中和殿”。

儒家“中和”思想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整体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建筑审美上,其表现为一种整体意识的和谐美、含蓄美,主张避免极端与片面,避免个性与奇奇怪怪,提倡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美,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

而中国传统建筑在群体空间的组织与协调方面,也的确堪称世界建筑史之一绝。故宫就不说了,单就类似王家大院、常家大院这样的大户私宅而言,一家几代数百口,大房二房无数房,却能组织在一个整体空间内,且各小群体还能保证相对独立,这种调和能力令人叹服。

王家大院

 2. 道家的“道法自然” 

道家的“天人合一”则秉持返璞归真的理念,视“天”为“自然之天”,其实“自然”两字本就源自道家术语,《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自然”是指一种天然而非人为的混沌状态。

道家是出世、避世之学,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顺其自然、无为而自成,反对人为道德束缚。其看似消极,似乎在与儒家顶牛,实则互补。儒道两家理念就像人们日常上班与休闲的状态,前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在历史上,文人们基本上都儒道双修,一张一弛、一进一退,时而“天生我才必有用”,时而“明日散发弄扁舟”,两家学说在互融互通中使人生充满意味,过得更从容。

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居住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师法自然”、“顺其自然”与“回归自然”三方面。

“师法自然”是中式园林建造最重要的原则,《园治》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是此意。但其又非简单模仿,而是将道家由自然中提炼的哲学思想融入于造园中,如有无、虚实、美丑、动静、繁简、轻重等,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天地,构筑中式园林独特审美文化。

“顺其自然”反映在中国的自然古村落中。这些村落在构建之初并无整体规划,只是结合自然环境,自由生长,逐渐集聚,在时间的长河里繁衍,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和谐共生。

古村落

“回归自然”原是道家隐士的一种避世行为,后来魏晋乱世的玄学(新道家)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将其推向高峰,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现在大家喜欢在风景区有个第二居所或住在山林间的民宿,都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归原小镇

民宿

叁 | 辩证主义的思维观

如果要说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有许多可以总结,比如整体思维、直觉思维、求同思维、实用思维……但我觉得最牛的还是辩证思维,无他,就因为老子名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短短十三个字,所表达的“有无相生”之建筑空间哲理让人回味无穷。不过,“有无”思想更牛的是,它还深刻地揭示了宇宙“无中生有”的起源秘密,老子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在两千多年后才由量子理论推算提出,霍金的《大设计》中有说明。

中国辩证思维的系统化始于《周易》,其中“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及两卦相叠的六十四卦,就是从正反两方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系词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不仅是《周易》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话说这《周易》的确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号称众经之首,被当作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几条横杠看似简单朴实,实则玄奥万变,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兵家等各家学说都严重受其影响。韩国更是崇拜得干脆把《周易》的太极、八卦放在国旗上。我也曾翻过几天,头疼欲裂,后来做了几道“脑筋急转弯”才好些。

由于《周易》的影响,辩证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遍地开花。

在各家学说中,道家直接继承《周易》,构筑了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一句“无为无不为”给很多懒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中庸”之道继承《周易》的阴阳和谐思想,调和了包括夫妻、婆媳关系在内的许多对立矛盾;禅宗的“色即是空”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色狼;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使大家找对象时,不光看门户、颜值,还要查查生辰八字、属相星座;而兵家的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空城计、以逸待劳、暗渡陈仓等三十六计,俨然就是一部军事辩证法,运用在其他领域,使各行各业诡计丛生。

在我国古代寓言中,也随处可见朴素的辩证智慧,如:《刻舟求剑》是动与静的辩证;《愚公移山》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白马非马》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农夫与蛇》是表象和本质的辩证;《守株待兔》是必然和偶然的辩证;《东施效颦》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田忌赛马》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其他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挂羊头卖狗肉”、“居安思危”、“张冠李戴”、“阴奉阳违”、“大智若愚”等等这些口头语也无不体现我国人民的辩证思维的普遍性。

在长期的发展中,辩证思维的范畴不断扩大,并在我国的传统居住建筑中广泛地运用,以下略举几例:

 1. 阴与阳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阴阳代表着世界的最基本对立关系,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并将天地、日月、昼夜、生死、男女、凹凸、曲直、奇偶等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均抽象为“阴阳”概念。但对立的只是属性,阴阳思想主要是研究其中变化规律,以协调两者关系。如:住宅选址上讲究“负阴抱阳”,以阴阳平衡为风水宝地;建筑屋顶、门头的阳刚与阴柔结合。

中式门头

 2. 虚与实 

“虚实”是老子“有无”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有无”特别,而“虚实”相对,可以用来对比不同形态内容,比如情与景、花与影、美女与春光,大大地扩展了“有无相生”的外延。

“虚实”不仅是一种对比关系,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理论,对意境、气韵、黑白、繁简、疏密、开合、显隐等艺术思想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在居住建筑中亦处处体现,如:黑与白,墙与廊,实体与水影,建筑与庭院,虚窗与实景等等。

网师园

 3. 藏与露 

“美人如花隔云端”,“犹抱琵琶半遮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藏与露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其实并不尽然,个人觉得也是一种性感之美,只在于衣服穿多穿少,身体藏哪露哪。叶绍翁诗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即使满园的春色都被隐藏,一只红杏已足够代表,这朵娇艳的红杏如此魅丽,难道不够性感?此诗以《游园不值》为题,也有可能是诗人抠门不想买门票的自我安慰。

在居住建筑中,藏与露既有艺术性也有实用性,主要表现为:一、保护隐私。如四合院中的影壁与转折动线;二、曲径通幽。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渐入佳境;三、画框取景。限制视线范围,针对性框景、借景、对景;四、心理暗示。半藏半露,指引吸引或使人遐思,体现神秘美、朦胧美或如“一枝红杏”的性感美;五、遮蔽不利环境等等。

恭王府  曲径通幽

 4. 小与大 

中国素有“小中见大”文化,如“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一叶知秋”,禅宗亦有“芥子纳须弥”说法,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使连小孩子也不放过,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随着明、清时期江南文人园的建造蔚然成风,在城市有限的土地上,私家园呈现越来越小型化,因此“小中见大”成为一个重要的造园思想,计成的“多方胜境,咫尺山林”,文震亨的“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像勺园、个园、半园这些名园则直接以园名明趣。

另外,中国的盆景艺术也是“小中见大”的杰出代表。

扬州个园

 5. 形式与内容 

一般而言,我们的审美都是以形式美为标准,然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真、善成为评价美丑的重要标准,《庄子》中就曾描写过十余位身残貌丑的人,但他们都德高或意坚具有精神美。美与丑是相对的,要从形式与内容两者辩证地看,因此我们皆以嫫母为美、妲己为丑。

东晋葛洪曾云:“得精神于陋形之里。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我国历来有审“丑”的习惯,这在苏东坡、八大山人、郑板桥等的书画中可见,其中丑木、丑石、丑鸟、丑书已脱离世俗的审美标准。在园林艺术中,丑石也为常设之景,如江南的四大名石:冠云峰、瑞云峰、绉云峰与玉玲珑,莫不鹤立鸡群。苏东坡说:“石文而丑”,郑板桥说:“丑而雄,丑而秀”,米芾嗜石如癫,言相石之法为:“曰瘦、曰皱、曰漏、曰透”。相比于玉石的温润滑光,这些名家所好,大概是丑石的清奇孤傲、虽千疮百孔仍铁骨铮铮的象征意义。

苏东坡  枯木怪石图

留园  冠云峰

 6. 时间与空间 

按传统物理学理论,时间和空间是人(或物质)运动、变化的存在形式。但空间的可选择性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是对立矛盾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动线组织,才能使空间与时间统一,形成理想的运动与变化结果。

在这点上,中国绘画通过散点透视,使空间与时间无缝连接,获得整体连续。而传统建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不同空间的组织与串联,或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或先抑后扬、豁然开朗;利用不同空间体验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二是运用“步移景异”的手法,采取游廊、亭台等形式引导动线,动可游,静可赏,形成连续又散点的时空画卷感。

拙政园游廊

肆 | 人文主义的精神观

退思园

民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中不仅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建筑智慧,而且极富人文气息,简单的一个匾额、一副楹联往往就能表达出主人高雅志趣、体现玄妙空间意境。即使是破房子,有人也能弄出个《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让人立觉此为一个有品味的破房子,顿感蓬荜生辉。

得益于儒学的官方地位,中国向有文人治国的传统,虽受封建制度的历史局限,历朝历代还是比较讲究“以民为本”,推行“仁政”“德政”,宋朝更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颇能体现出人文主义情怀与精神,并且屡现盛世高潮。否则,类似李白那种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行为,早被皇帝的小弟们拍死了。

现在我们去参观一些名胜古迹、民居大院或私家园林,每至一处不异于一次文化之旅,或见诗词歌赋,或有历史典故,而那些楼台亭阁、叠山理水以及建筑的门头门首、石鼓台阶、飞檐走兽、雕梁画栋、窗棂窗饰、木雕石雕砖雕等,在展现精巧技艺同时,都能引经据典、极富人文气息。另外,前人还著有不少关于宅邸园林建造与居家生活艺术的经典,如《园治》、《长物志》、《闲情寓记》、《浮生六记》等,无不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

民居雕刻

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大概就是中国人对居住要求的一种人文概括。

苏州博物馆竹林

伍 | 追求意境的审美观

所谓意境,是将主观之“意”和客观之“境”辩证统一,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此过程中,“意”与“境”又相互交融,从而形成的一种全新审美体验。

意境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核心范畴,其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结合老庄哲学与佛家境界说,是诗词、书画、音乐、园林等艺术审美的较高境界。当然,喜欢看金庸、古龙的人都知道,这也是武侠小说里打架斗殴的一个较高境界。

意境说始于唐代诗歌领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分别为:物境、情境与意境,意境为“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经历代发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成意境理论集大成者;再其后宗白华、叶朗等亦就此进行补充论述。

在建筑领域,梁思成、林徽因在1932年发表的《平郊建筑杂录》中也提出了“建筑意”的概念,其中谈到建筑的意境产生,除了“诗意”、“画意”以外,还在于其中蕴含的大匠智慧、时代背景、历史沧桑、岁月洗礼、人文精神、悲欢离合等内涵。

诗情画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的确,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建筑本身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与文化载体,虽然就意境的表现而言,其没有诗画这些单纯的艺术形式直接,但就内容而言,建筑意境更为丰富多样、深邃磅礴,易促人感怀。所以,才会有《黄鹤楼》、《滕王阁序》等千古名篇;所以,怀才不遇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时,想起燕昭王筑此台用黄金招贤纳才,才会吟出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意境之深远,甩韩乔生的足评“前有追兵,后有堵截”可以消失。

居住建筑中,如果谈及意境,往往局限于私家园林,因为情景交融需要“景”,这有些片面,正如前面“建筑意”所说,其实建筑本身也是“境”的传递者,当站在故宫太和殿前感受那“内圣外王”的磅礴气势,当身处古村落体会其“天人合一”与人文岁月,何尝不是意境。

意境的产生在于主、客体的持续交互,这是个不断升级的过程,对创作者与审美者都需要丰富的文化积淀才能获得,“剑魔”独孤求败之所以能成为寂寞高手,也是在经历了利剑、软件、重剑、木剑四个阶段不断刻苦提升,才达到“无剑胜有剑”的境界。个人认为,居住建筑可以结合王昌龄的“三境”说与禅宗的参禅“三境界”来理解意境的生成。

 1. 物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物境的重心在客体,即认识世界、体验规则、掌握规律。主要体现为数理逻辑的形式美、功能美的原则,如比例、尺度、协调、适用、合理等,以社会公认的准则作为评判。

 2. 情境——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在这个阶段,主体已不仅仅满足于对客体的揣摩与认识,开始加诸于自己的情感与感受,使居住空间与环境呈现个人情趣与风格,表现其喜恶哀乐。

 3. 意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境是主体与客体、情理与形神、精神与物质已交融一体,审美认识与体验获得升华,进入“天人合一”状态。意境与情境都有情景交融,但区别就在于精神世界是否超脱了世俗与自身欲望,进入“纯粹”与“本真”的禅道状态。

陆 | 重视风水的环境观

风水这东西,有人信有人不信,但无可否认,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居住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说是古代筑城盖房选址的少有专业性知识。而且现在社会上仍有很多风水大师与专家,国内国外的许多大学还专门设有风水学课程。

抛开前人的一些认识局限,如今普遍认为:风水学是一门涵盖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建筑学、景观学、生态学、心理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性自然科学。

风水又称堪舆,即天地之道,简而言之,为古人相地之术;学术地说,为研究居住环境,协调自然、建筑与人三者关系之法。风水之学以“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为基本原则,但其理论基础则源于《周易》,所以我们的风水专家一般也是易学专家。

风水的思想、流变以及术法说来话长,在此不再详述。

但风水思想的贡献却是有目共睹的。像北京、西安、南京、洛阳、杭州、苏州、阆中等古都古城在建城时,风水师们都有“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的选址功劳,并使这些城市在之后未遭受大的自然灾害,给我们留下灿烂文化遗产;而按风水观念建设的皖南古村落西递与宏村、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兰溪诸葛八卦村则称为“中国排名前列奇村”。

宏村

柒 | 世外桃源与壶中天地—居家就是避世

杜甫诗云: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说起中国人的理想居住观,就离不开晚年“不务正业”的陶渊明与葛洪两人。

陶渊明与葛洪均为晋朝的大名士,才高八斗,可惜生于乱世,笃信道家的他们远未及退休年纪便都辞官归隐山林,成为了两个大闲人,一个纵情于酒,一个沉迷练丹,偶尔有空写写文章转发一下。然而,就是他们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壶中天地”两个神秘美妙空间,却深深地影响或代表了中国人的居住观。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个众所周知,不再拽文。文中通过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民风淳厚、安宁和乐、景色秀美的田园村庄,表达了作者心中理想的美好生活。

陶渊明被称“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其文风自然干净却意味无穷,这个“世外桃源”被他描绘得既诗情画意又神秘玄奇,令人无不神往,与西方崇尚的“诗意地栖居”相映成辉。现在,我们仍有无数的居住区以“桃花源”取名。

上海桃花源

苏州桃花源

“壶中天地”则出自葛洪的《神仙传·壶公》,说一老头白天在闹市悬壶济世,日落就钻入壶中休息,有一个城管偶然发现此事,便天天非常孝顺地去拍老头马屁,老头感其诚,就带他进入壶中,但见里面另有一番天地日月,眼前一片仙宫世界景象,美轮美奂。

“壶中天地”的故事为历代文人引典,如李白“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元稹“壶中天地乾坤外,梦里身名旦暮间”,多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鄙视,对道家仙境生活的向往。在造园经典《园治》中,计成将小型园林景色比作“壶中天地”,所以许多私家园林都如此自喻,而在江南也曾有几个以壶为名的私家园林,如:扬州“壶园”、常熟“壶隐园”、苏州“壶园”,可惜大多被毁。

扬州壶园

苏州壶园鸟瞰图(刘敦桢测绘)

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曾说:“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虽然她举例为住于高处“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但文中处处体现的是在居家私密空间的自由自在、为所欲为。

在中国人的性格里,一直饱受儒家入世与道家避世思想的来回折磨,此正是人的社会性与自然性这两个基本属性的反映。也许我们在外面需要人五人六、苦心经营,可少有在家还那么喜欢装或被打扰的。所以我们说儒家是上班文化,道家是居家文化,而“世外桃源”与“壶中天地”是居家文化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的理想途径。虽然两者对外都是一个隐秘的小口,但“世外桃源”是远离红尘外、讲究自然大环境的乡村田园风;“壶中天地”则是藏于红尘内、追求人工小环境的私家园林风。

“壶中天地”所包含的“大隐于市朝”与“小中见大”思想曾影响江南私家园林,其实对于现在城市住宅过于密集化、功能化、令人乏味的特点也很有借鉴意义,为什么园林不能再小型化地运用于集合住宅?面积计算规则能否鼓励?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米兰垂直森林

陶渊明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中国文化中,除了拥有一片现实的天地,其实更重要的是心中的天地,只要那片天地自成一格,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摆脱世俗的牢笼,活得闲逸潇洒。

捌 | 结语

说了许多与建筑无关的东西,有点话痨。但本文要旨本就不在设计,而是谈点与居住有关的传统文化。陆游曰:“工夫在诗外”,王澍说:“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所有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或突起,何况建筑这种需要其他文化孕育而成的艺术。

苏州园林为何能独树一帜,就是因为文人与工匠的优质结合。如果建筑师只专注于本专业,倒真要多体会下“有无相生”之道理。

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少有未被中断的中华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强大,博大精深,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限于学识及篇幅,本文也仅能谈及皮毛,希望各位同仁努力挖掘,做好中式。

—墅—

真正的豪宅不止是眼前的奢华,还有境界和态度!

似曾相识的归属感,人生当拥有一处湾区美宅

三年备战,一朝提名!建业新蓝海这份答卷你还满意吗?

融信中国首次和郑州谈心  四大项目让中原“动心”

所谓“住商”,到底在讲些什么?

高新区众“城”斗地主,华润悦景湾喜提“地主”称号?

不出三环,旭瑞和昌花漾里VS华润悦玺,哪家强?

建业排名前列自营酒店,就算一晚卖一万也不挣钱……

终极置业:如能别墅,何必平层!

声明:文中观点系作者个人主观意见,不代表鉴墅官方。若有不实之处,还望广大读者多多提醒、指正或建议,我们将对相关信息核实后予以修正或删除。另鉴墅平台文章除特别标注来源内容外,均为原创,版权归"自由气质传媒"所有,未经允许任何组织机构、平台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引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若有意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字“转载”,查阅转载授权方式及有关详情。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