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新添131个地名,在你家附近吗?

扬州资讯发布 2021-09-27 09:25:4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地名办获悉,我市今年又诞生了131个新地名,其中80个为路名,51个为住宅区和建筑物名称。二畔铺路、安墩巷、东银路、褚坝路……一批历史地名又在新时代复活,新地名既折射了历史变迁,也留住了人们的记忆和乡愁。 历史地名复活 使用就是较好的保护 在古运河边南门外街附近,新命名了安

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地名办获悉,我市今年又诞生了131个新地名,其中80个为路名,51个为住宅区和建筑物名称。二畔铺路、安墩巷、东银路、褚坝路……一批历史地名又在新时代复活,新地名既折射了历史变迁,也留住了人们的记忆和乡愁。 

历史地名复活

使用就是较好的保护  

在古运河边南门外街附近,新命名了安墩巷、安墩南巷、安墩一巷、安墩二巷。

  “安墩巷是历史上曾经热闹的商业街区。沿着瘦西湖南去的护城河流至荷花池,直到古运河。由于大雨时节常有洪水倒灌,因此历史上在此筑坝堆高墩挡水,意为安安稳稳,所以叫安墩。这个地名有一二百年历史了。”市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安墩巷上俞氏店铺建于民国时期,前后两进,上下两层串楼,坐西朝东临街而建,原为俞氏开设的布店,解放后为中百一店分店,这里曾充满了市井烟火气。

 “安墩巷附近有两条小路,本来是无名路,如今分别取名安墩一巷、安墩二巷。”荷花池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后有关部门管理起来责任更明确,同时也让这里的居民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二畔铺也是历史地名,本是街坊名,后来拆迁了,现在以路名将其保留下来。”市地名专家告诉记者,二畔铺本是一个位于便益门大桥东侧的老街坊,东临新民村,南接洼字街,西侧是古运河,北面靠着五台山,是扬州近代企业的发源地。解放前,扬州仅有两爿半厂,其中的半爿厂就是二畔铺南首的汉兴祥蛋厂,该厂规模很小,主要生产干蛋白、盐黄膏等产品,厂里很多员工就安家在二畔铺。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后,这个厂越做越大,随后发展成为扬州食品制造总厂。当时便益门大街外的古运河是扬州粮油、水产、木材的交易中心,每日船来车往,人流络绎不绝。在古运河东岸的二畔铺,也跟着日益繁荣起来,这里的毛竹行、杂货店、铁匠铺等店铺有20余家,加上附近的住户100余户,形成了一个街坊,十分繁华。

 “使用就是较好的保护。”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扬州一直在为保护老地名而努力。2010年,市区开始恢复八处老城区街巷历史地名,分别是马监巷(现马家巷)、五福巷(现五谷巷)、曾公祠巷(原康山北街)、福寿庭(原新华东巷)、多宝巷(原崇俭巷)、马神庙巷(原新风巷)、真君寺巷(原新民巷)、报恩寺巷(原保安巷)。茅山公墓前的一条路本是无名路,考虑到清明祭扫繁忙,特地将此路命名为枫林路,取名于隋唐时期城北的一座古宫殿名称。从邗江区汊河街道境内的扬子桥到瓜洲镇入江口的一条古运河,史称伊娄河,瓜洲新落成的广场就命名为伊娄广场。

折射时代变迁

新地名留住记忆和乡愁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许多城郊的村庄因拆迁而不复存在,村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老村落消亡了。为了留住记忆和乡愁,我市尽量将这些村庄的老名字,通过新建小区或道路命名的形式再现。

位于邗江区蒋王街道的连钱路、联悦路、后庄路,甘泉街道的花庄路、王庄路……这些路都是以附近的老村庄命名的,有了新地名,人们就能回想起当年生长的地方。

“有老地名的尽量使用老地名,如果没有的话,新地名则要反映当地自然、人文和地理特点,展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冯静表示。

凸显产业特色

百花路、金鸡路落户影视基地

“江都区空港新城境内扬州影视基地里纵七路、纬三路等多条道路,原先按地理空间命名,如今为了凸显基地产业特色,以电影奖、电视奖戏剧奖奖项命名。”市地名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名称为百花路、金鸡路、白玉兰路、星光路、飞鹰路、飞天路等。此外,今年新命名的港城路、空港路,充分彰显了道路临近扬州泰州国际机场的地域特色,三阳河路则结合了区域内知名河道来命名。”

通讯员 民小爱 吴兴浩 记者 姜涛

来源:扬州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