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发布,高邮5处入选!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江苏省率先公布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共计117处,高邮市高邮灌区(含界首小闸、子婴闸)、大运河明清故道(高邮段)、平津堰、车逻坝旧址、南关坝旧址等5处入选。
此次公布的江苏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包括闸站工程、河道堤防、水文观测、灌溉工程、水库大坝等类型,形成时间从春秋战国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空间分布辐射全省,无锡、扬州等地实现县区层面全覆盖,在江苏水利发展史上都具有标志性意义。
高邮灌区:江苏排名前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高邮灌区地处江苏省中地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段,灌区建于1958年,引用京杭大运河自流灌溉,总面积649平方千米,耕地面积63.2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8.89万亩。灌区沿京杭大运河有八座引水闸洞,设计总引水能力150个流量,有主要引水渠6条105.8千米,支渠127条546.8千米,斗渠3250条1600千米。
高邮灌区自2000年起连续实施了9期节水改造工程,完成干支渠衬砌89.5千米,改造干支渠控制建筑物325座,建设一批水土保持与管理设施,完善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灌区改造过程中,按照“安全工程、效益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的建设理念,改造改革并重,节水生态统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高邮已由过去的耗水大户变成了节水强市。2009年,高邮灌区入选中国水利向国庆60周年献礼宣传画册,2021年入选江苏排名前列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江苏水利靓丽名片之一。
大运河明清故道(高邮段)
大运河明清故道(高邮段)位于扬州市高邮市,运河西堤高邮老船闸至界首四里铺之间,全长26.5公里。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的前身,属于河道堤防,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用。该遗产为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但河道的形状仍清晰可见。故道沿线文化遗产众多,平津堰、耿庙石柱、御码头、万家塘等遗迹都在其中。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点-平津堰
平津堰位于高邮城西大运河西侧古运河故道边,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11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为阻遏湖水,灌溉农田的大型水利设施。堰原南起江都邵伯,北至宝应县,今在高邮城区运河西堤镇国寺塔段仍尚存明代条石砌成的一段近百米的古石堰。
《旧唐书·卷一四八》载“唐宪宗元和年间,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在高邮湖筑堤为塘,灌田数千顷,又修筑富人、固本二塘,不仅保证了山阳渎水力充足,又增灌溉万顷之田”。《新唐书·李吉甫传》载:“漕渠庳下,不能居水,仍筑堤阏,以防不足,泄有余,名曰平津堰。”明末清初顾炎武撰《天下郡国利病书》载:“元和中,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复大修陂塘,筑堰于高邮,泄有余,防不足,以利漕,旁灌田千余顷,今谓之平津堰者”。
以上史料证明,高邮地区利用运河水源进行灌溉至少可追溯到唐宪宗时期,距今约1200余年。“旱则蓄水以溉田,涝则受西山暴流以杀其势”“溉田数千顷,邮民便之”等记载充分证明了古代的运河建设者通过筑堰挡水来调节运河水位,在保证运河漕运的同时,兼顾了漕运和灌溉的功能平衡。
车逻坝旧址
车逻坝旧址位于高邮市车逻镇闸河村南运河东堤,为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时由平江伯陈瑄所建。康熙四十年(1701年),复经河臣张鹏翮改建为石坝,坝身为条石浆砌。原车逻坝南北长208米,坝底高出御码头志桩5.27米,实放流量963立方米/秒,水下菱丝沟、运盐河入兴化南官河,由车路河归海。位于车逻坝北端的车逻坝耳闸,又称车逻闸,是车逻坝的重要组成部分,条石结构,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1956年汛期,因该闸高度不能防御高水位,在上游闸顶加高条石3层。1966年5月,改建为齿杆式钢闸门,闸身长为36.79米,孔径上宽4.18米、下宽3.90米,高3.75米,底高程4.0米,设计流量为15.60立方米/秒。
车逻坝作为归海五坝之一,它的设置虽然解决了运堤的安全,漕运的通畅,但由于坝下没有河道与之相通,每逢开坝,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车逻坝的存在见证了黄河夺淮的地理变迁对大运河的影响。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点-南关坝旧址
南关坝位于高邮城南,里运河与盐河交叉口东北侧(今运东船闸),是运河东堤归海五坝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由明平江伯陈瑄主持修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河道总督靳辅将原土坝改建成三合土坝;康熙四十年(1701年),河道总督张鹏翮将坝体改成为石坝。
历史上高邮湖水患频发,建坝是为除湖河水患之灾,为减水坝即开坝泄洪之用,其功能为“水涨听其自漫而保堤,水小听其涵蓄而济运”,概括地说,即在保证漕运通畅情况下,让多余的水尽早排出,以减轻运河东堤的压力。现存石质坝体的滚水坝实现了既能不毁堤而泄洪,又能节制水面而济运,是见证黄河夺淮水患治理的历史痕迹,也是大运河上重要的水工遗产。
据载“南关坝金门长六十六丈(实测211米)”,坝底高出御码头志桩七尺五寸(经实测坝堰真高5.47米)。1984年,因建运东船闸,拆除部分坝体,仅剩北坝头和部分修坝石碑。2018年,高邮市委市政府对南关坝进行修缮保护和展示,复原了部分石堤和护坡,并在坝顶建正门三间,左右附属房各三间,坝体四周砌仿古式围墙,形成一院落,现辟为南关坝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通过对南关坝的保护与展示,能够再现遗址风采,传承运河文脉,延续历史风貌,实现水工遗产保护、文化旅游与河湖生态治理的协调发展。
来源:今日高邮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