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进楼入户” 该咋管多措并举整治别等事故“敲门”

扬州资讯发布 2021-05-13 09:47:41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5月10日晚,成都某小区突发电动车爆燃事故。根据监控视频显示,一名业主推着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进入电梯后,电动车突然冒出浓烟爆燃起火,轿厢在3秒内被浓烟火焰吞没,导致电梯内5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还包括一名婴儿。 该事件视频被广泛传播,引发众多网友关于电动车“入楼入户”带来的火灾隐患大讨论。那

5月10日晚,成都某小区突发电动车爆燃事故。根据监控视频显示,一名业主推着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进入电梯后,电动车突然冒出浓烟爆燃起火,轿厢在3秒内被浓烟火焰吞没,导致电梯内5人不同程度受伤,其中还包括一名婴儿。

该事件视频被广泛传播,引发众多网友关于电动车“入楼入户”带来的火灾隐患大讨论。那么,扬州电动车“入楼入户”情况如何?又该如何监管?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小区走访】  电动车“入楼入户”时有发生

昨天,记者走访了新盛花苑、景瑞望府、奥都花城、绿杨新苑等小区发现,电动车“入楼入户”现象较常见,不少小区都有这种现象。

奥都花城多幢居民楼的一楼大厅和过道里,数十辆电动车随意停放着,让原本应该干净整洁、方便居民通行的大厅和过道,俨然变成了电动车专用“停车场”。墙上张贴的“过道、大厅内严禁停放车辆,所有车辆请停放于自家车库”的提示形同虚设。

在景瑞望府的一楼栋消防通道内,记者也看到有住户无视警示标语,将电动车停放在此。

针对是否存在电动车“进梯入户”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居民。他们纷纷表示,这种现象在小区高层楼栋时有发生。

【居民说法】  停车区域狭窄、充电桩少等是主因

据了解,这些新小区均有专门的非机动车车库,为何有的住户还是选择将电动车“入楼入户”?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非机动车停车区域狭窄、充电桩较少等是主要原因。

奥都花城的业主潘女士告诉记者,奥都花城除了建有每户小面积的地下车库外,室外地面并未设置专门的电动车停放区域,“如果不充电,每次推电动车下车库很不方便,而室外都是一些狭窄的人行道,完全不够停,停了还影响美观。”潘女士无奈地说,大家只好无视物业规定,将电动车停放在大厅和过道里,只有需要充电的时候才推进车库,“我们也知道存在安全隐患,但也是没有办法。”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景瑞望府、奥都花城等小区专门安装了电动车充电桩,居民可缴费使用。记者在奥都花城看到,一个充电棚里一次只能供5辆电动车充电,充电桩数量较少,还有不充电的电动车“占位”停放。

“我是跟其他人一起合租的,本来小区车库面积小,车子不够停,现在充电桩又不够,充电电费比家里贵,只能将电动车推进电梯送到楼上充电了。”一位合租户说。

【部门态度】  需多措并举整治,别等事故“敲门”

电动车“入楼入户”固然有多重原因使然,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据悉,近年来电动车引发多起火灾事故,其中80%火灾为充电时引发,而在致人伤亡案例中,90%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电动车起火会造成大量的浓烟和有毒烟气,严重影响疏散,威胁人员生命。早在2017年,公安部下发的《关于规范电动车停放充电加强火灾防范的通告》就明确指出“严禁在建筑内的共用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处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者为电动车充电”。2018年,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也表示,要下功夫解决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人车同屋”等问题。

记者在走访多个小区发现,物业公司虽然通过张贴海报、发放告知书等方式禁止业主将电动车推入电梯,但部分小区的管理仍然处于粗放状态。

那么,电动车“入楼入户”现象该如何杜绝?相关部门表示,需从规章制定到措施落实,进行全面整治,加强监督检查,小区可设置合格的集中临时充电点、集中停放场所,还可试点防电动车进电梯智能识别系统,“同时物业需对电动车‘入楼入户’现象进行巡查、劝阻及制止。我们也呼吁广大市民从自身做起,规范充电行为,主动对电动车进电梯说‘不’。”

【预防措施】  4招防范电动车火灾

1.定期检查电动车,定期更换电瓶

建议每半年至一年到维修点做一次检查。根据有关技术标准,电动车普通电瓶的使用年限为1.5-2.5年,建议定期更换电瓶。

2.按规定停放电动车

切勿同时多充,当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时,会导致电压不稳,易引发安全事故。另外,私拉电线充电,也会埋下安全隐患。

3.专位专充,严禁私拉乱接

电动车充电一般在6-8小时,超时很容易造成自燃。不能使用无套管的线充电。充电桩要在室外,电动车充电棚要独立于其他建筑,充电棚内消防设施也要齐全。

4.正确使用电动车

不擅自改装、扩容电池,不能随意更换与电动车不匹配的部件;尽量避免使用街头快充;注意防止雨天电机浸水。

记者 史盼盼 文/图

来源:扬州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