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厅子路” !这个新路名有“老味道”

扬州资讯发布 2021-10-29 09:51:0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盐商文化在扬州影响深远。扬州有盐宗庙、盐商宅第,而以“盐”命名的道路却并不多。前天,位于邗江区竹西街道境内长达千米的“盐厅子路”地名获市政府批复,这是我市直接以“盐”命名的路名之一,同时也复活了明代以来的历史地名“盐厅子”。 无名路唤作“盐厅子” 盐厅子路位于邗江区竹西街道辖区内,紧挨着盐厅子小区,

盐商文化在扬州影响深远。扬州有盐宗庙、盐商宅第,而以“盐”命名的道路却并不多。前天,位于邗江区竹西街道境内长达千米的“盐厅子路”地名获市政府批复,这是我市直接以“盐”命名的路名之一,同时也复活了明代以来的历史地名“盐厅子”。

无名路唤作“盐厅子”

盐厅子路位于邗江区竹西街道辖区内,紧挨着盐厅子小区,北至竹西路,南至名城运河景园,长980米、宽16米。这本是一条无名小路,命名为“盐亭子路”后,便平添了历史感和文化味。

盐业经济在中国历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扬州在明清两代曾是两淮盐运的中心,嘉庆《两淮盐法志》中说“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扬州盐商每年上缴的税赋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随着明代新的盐法制——纲盐制的推行,大批盐商携家带口,驻足扬州,促进了扬州经济的繁荣,可谓“扬州繁华以盐盛”。

我市地名专家黄继林告诉记者,古运河北岸黄金村(现属邗江区竹西街道)境内有一个庄子叫“盐厅子”。明代中后期开始,官府在此建造码头,并专门设立机构,查验从淮南各盐场而来的盐船上的盐引,查缉私盐,盐船停泊等候查验之处叫做“搜盐厅”,民间俗称“盐厅子”,村庄以此得名。

七年前恢复“盐仓巷”

市区内有盐阜东路、盐阜西路之名,不过此“盐”非彼盐,盐阜路的“盐阜”是盐城的别称。

2014年,我市将邗江区名镇瓜洲镇陈家湾社区原胜利巷更名为盐仓巷,这个曾经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地名又重新恢复。这也是我市少有以盐命名的巷子。

昔日,在瓜洲镇陈家湾街与商业街的交界处,有一条古巷。据当地老人讲,当时巷口曾开过盐栈,因而取名叫盐仓巷。

黄继林介绍,盐仓巷是瓜洲兴衰的历史缩影,《嘉庆瓜洲志》上有这样的描述:“前代制盐渚上,冠盖络绎,商贾繁盛,居民殷阜,第宅蝉联,甲於扬郡。”由于盐运的兴旺,瓜洲才有盐仓巷的诞生,有经费置办义渡局、救生局、义赈局、拾骨局等公益性机构,才能引来康熙、乾隆两帝驻跸。康熙皇帝曾说:“茱萸湾之行宫,仍系盐商百姓感恩之诚而建。”可见盐仓巷与瓜洲盐运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条很有文化底蕴的巷子,不过在文革中巷名改成了具有破四旧意义的“胜利巷”。

盐运使瓜洲古运河内“江船林立”,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工作机会和生活来源。史载,当时官盐店每年额销二千引(每引8包),搬运工、船工、销售员一个少不了。盐运造成了瓜洲的再度繁荣。

以地名“复活”城市记忆

2009年,我市曾将地名工程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首批恢复8个历史街巷名,“复活”城市记忆。个园附近有一条“五福巷”,因为靠近个园,而个园的房子共有五进,门牌上分别标有“福、禄、寿、喜、财”,因此该巷得名五福巷,然而在文革时期改名为“五谷巷”。经过专家讨论通过,巷子恢复老地名“五福巷”。

另外“康山北街”恢复为“曾公祠巷”、“新华东巷”恢复为“福寿庭”、“崇俭巷”恢复为“多宝巷”、“新风巷”恢复为“马神庙巷”、“新民巷”恢复为“真君寺巷”、“保安巷”恢复为“报恩寺巷”、“马家巷”恢复为“马监巷”。

市民政局地名处处长冯静表示,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批与历史名人有关的地名,如与史可法有关的史可法路、与阮太傅有关的毓贤街、与安岐有关的安家巷、与董仲舒有关的正谊巷等。没有历史记忆的城市,是缺少内涵的城市。对一座老城市来说,老地名便是它的记忆之一。在“双东”历史街区不足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曾纵横着108条古巷,有的依然人来人往,有的已经在现代化进程中消失。

通讯员 民小爱 吴兴浩 记者 姜涛  

来源:扬州日报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